昆曲,是中国最早成形的戏剧,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,融合文学、音乐、歌唱、舞蹈、表演于一堂。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“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”,是百戏之祖、百戏之师,更是中国文士风雅传统的一部分。
新版《玉簪记》是2007年度国家昆曲艺术抢救、保护和扶持工程项目,由著名华文作家、昆曲义工白先勇先生监制,2008年在苏州首演,作为又一次集合两岸文化、戏曲精英共同打造的艺术精品。
剧情介绍
《玉簪记》乃明高濂所撰。描绘落第书生潘必正,与本是豪第千金、为了避难遁入佛门当道姑的陈妙常,在尼姑庵一见钟情,展开一段冲撞礼俗教规的禁忌之爱。
〈投庵〉官宦之女陈娇莲落难无处容身,不得已投身女贞观中,庵主潘法诚收容并为其归依,取法名妙常。适逢书生潘必正赶考落第,一时羞于回家,暂时寄宿在女贞观庵主即其姑姑所有之庵观中。
〈琴挑〉一个朗朗月夜,潘必正隐隐听到一阵琴声,循声而去,发现原来是道姑陈妙常正在操琴。就是因为一曲琴音系起了他们的情丝,二人于琴声中互通心意,以琴探情。
〈问病〉潘必正自与陈妙常操琴挑逗以后,还不能明白对方真实态度,因此抑郁成病,难以排遣。适姑母前来问病,陈妙常亦随同探望,言词之间,暗通衷曲。于是潘必正豁然而愈,引出后面偷诗订盟的情节。
〈偷诗〉陈妙常因见潘必正而心思飘荡,填词【西江月】以寄情思,寐于桌案。适时,潘必正闲步漫游,见妙常房门半掩,挨身而入,见词中情意尽露,喜不自胜,欲偷取诗文,不慎惊醒妙常。妙常假意恼怒,必正念出词句,妙常见无法再隐瞒相思情意,遂与必正定下盟约。
〈催试〉女贞观主持潘法诚眼见侄儿潘必正与妙常情意相投,于是催促潘必正赴试,潘必正虽难舍妙常,却无奈于姑姑的强烈催赶还亲自押送潘必正到江边,黯然离去。
〈秋江〉陈妙常听说秀才潘必正匆匆离去,心急如焚,连忙雇请扁舟一叶江上追赶,追到潘必正后,两人依依不舍再次立下永不相负的誓言,才挥泪而别。
艺术总监:白先勇
领衔主演:沈丰英、俞玖林
演出单位:江苏省苏州昆剧院